【閱讀筆記】BCG 論點思考

找到問題的源頭,才能解決正確的問題。

Mike Tsao
10 min readMar 16, 2021

這本書教我們透過 BCG 的系統化思考模式,來找出「真正的問題」!

書中提到如何將腦中「抽屜」增加,不是將知識硬塞進腦袋裡,而是學習新知時保有好奇心,看到新知識會有「哇、好酷、居然」的無意識反應,往後看到同知識時就會想起曾經學過,如此一來腦中的抽屜將會逐漸增加。

這讓我聯想到寫下此篇的目的為何,是將論點思考硬塞到腦袋裡嗎? 身旁的朋友也有疑問:「寫完文章你就能運用論點思考嗎?」

對我而言,寫這篇的目的為

  • 幫助我複習書中內容:看完書後是只記得片段,某些遺漏部分需要再複習,而複習能夠將遺忘曲線拉得愈來愈平。
  • 幫助他人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,另方面也是在拓展我的舒適圈,影響身旁的人運用這些思考能力。

提醒

  1. 我的文筆和作者的文筆相去甚~~遠。
  2. 書中有許多案例幫助我們更了解論點思考,以及增加腦中「抽屜」,但此文案只是簡單了解論點思考的思考順序及架構。
【目錄】一、論點思考的意義二、篩選可能的論點三、限縮論點四、確定論點五、由全貌掌握論點六、提高論點思考能力的方法七、總結

來源: 論點思考:找到問題的源頭,才能解決正確的問題

一、論點思考的意義

「怎麼做才能把家族財產分成兩半?」

可能多數人都會想要如何「平均」分配,家裡兩個小孩就 1:1,但事實上,如何分配才能讓 2 個人都「滿足」,這才是論點,因此,問題應該改成:怎麼做分財產才能讓 2 個小孩都「滿意」?

論點思考中的「論點」,究竟是什麼?

關於 80/20 法則,也就是花最少的力氣,得到最大效果,設定應最先解決的問題,就是「論點」,也就是那 80% 的效果。

為何我們需要論點思考?

論點思考就是定義真正的問題,它位於解決問題的最上層,往往是管理者所需具備的能力,但其實我們也需要,因為

  1. 解決錯的問題會導致沒有高成效,因此老闆可能將失敗怪在我們身上
  2. 培養管理者所需具備的能力
  3. 於自己的生活中、人生規劃中,找到真正的論點,才能找到我們真正想要的

論點思考的四個步驟:篩選可能的論點 > 限縮論點 > 確定論點 > 由全貌掌握論點(不一定照順序進行,也可能反覆來回,有意識、無意識進行)

二、篩選可能的論點

定義問題的第一個步驟是篩選可能的論點,由於企業提出的問題不一定是「問題」,有可能是「現象」,也有可能雖是問題但不是最需要解決的,或者依照提問者的職位、環境等,論點也會有所不同,以下分成三點幫助我們篩選可能的論點。

論點不等於現象

「少子化」,在傳統媒體上可能都說它是問題,影響每個人的思想,最終影響政府的決策,但事實上,「少子化」是現象,因為少子化可能幫助全國平均糧食不足的情況減緩,「少子化導致台灣地方鄉鎮的高齡人口比重提高」這才是可能的論點;「管顧社的社費偏高」是現象,「我不確定課程的品質,因此我想先試聽課程,再考慮付幾千社費來上課」這才是論點。

那真的是論點嗎?

「究竟該怎麼做,才能讓日本獲得更多面奧運金牌?」這並不是論點,要繼續思考「為什麼要增加奧運金牌數?」如是為了宣揚國威,拿諾貝爾獎也是可行之道,接下來衡量兩者再進行決策即可。

但如果目的是為了「促進國民運動」,那此手段太過難執行並無法快速達到成效,必須另闢解決之道。

問自己「為什麼?」

論點推就經驗:在管顧社會議時,我們討論到要用職涯點數來幫助我們宣傳,刺激招募說明會報名的人數,但由於活動要申請職涯點數有一定的麻煩程度,以及擔心報名的人是為了點數而來而不是想加入管顧社。

這時我在想,由於職涯點數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說明會人數,那我們可以另起爐灶想出新的辦法來增加說明會人數,這時其他人有提到,我們也會透過班宣、路宣、網路抽獎來達到相同的目的,因此,在總總考量後,職涯點數取消。

論點會變動

  1. 因人而異:舉例來說,從股東的角度思考,成長性就為論點,但從 CEO 的角度思考,論點應是今後的經營方針。行銷員與上位管理者的論點也會不同,舉個極端的例子:「目前最佳解決成本的辦法」,行銷員或許會思考減少廣告、裝潢的成本,但管理者可能會考慮開除行銷員以減少成本。因此我們必須思考「這是誰的論點?」
  2. 因環境而異:因應時代的快速更迭,企業也要不斷更新論點才能在市場上存活,例如某間新創公司在一開始的論點設為「如何讓事業獲致成功,鴻圖大展?」,經幾年之後,論點改為「如何讓事業永續發展,以順利交棒?」論點設置的不同,所做的決策也會大不相同。
  3. 論點會不斷進化:從一開始的設定論點後,經由調查、驗證,發現此論點不是第一要解決的(不能達到最高成效),或是說不能立即看見成效,因此隨著調查與驗證的過程,論點也會隨之改變。

三、限縮論點

篩選論點之後,能透過以下幾種方法,幫助縮小正確論點的範圍:

大膽推測

  1. 建立假說:點擊我看更多!
  2. 黑白切入:例如我想申請實習的 A 公司業績慘淡、營收原地踏步、獲利下獎,問自己「整個業界都呈現這個問題嗎? 還是只有 A 公司有這個問題?」
  3. 探索業主較不關心的領域:事實上,往往有人來問我們問題,是因為他不知道問題所在,或是他有找問題但發現解決後效益並不大,因此,這時候可以從他不關心的領域下手,問題很有可能出在那,因為他可能很信任或覺得問題根本不在那邊,但事實則否。
  4. 連鎖式切入法:連續問五次「為什麼?」我們就會發現那個論點是否正確、有用。
  5. 往下深掘 vs. 另起爐灶:例如當透過數據發現,解決某個論點會解決 70% 的問題,那就可以往下深掘,找出解決之道,但如果發現那個論點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,就必須另起爐灶。

看清脈絡好壞

  1. 脈絡好的論點:必要條件是必須有極高機率似乎可以提出解答的論點,另外只要實行,企業就似可彰顯成效,簡單來說就是簡單破解、容易實行、短時間內解決能獲得高成效,如遇脈絡差的論點,就另起爐灶吧。
  2. 堅持有辦法解決:設想三個問題,能解決嗎? 還是不能解決? 若能解決,可以(容易)實行嗎? 若能解決,之後有多大效益?
  3. 選項多寡是是我們判斷論點好壞的標準,選項多意旨我們從很多角度解決問題,事情都可以被解決;選項少意旨我們只能從一個方法解決問題。
  4. 因資源、時間有限,必須排好優先順序來解決,「策略即割捨」,選擇解決在「短時間內」能獲得「成效」的問題。

如何判斷脈絡好壞?

思考「若該問題解決時,公司事業真的會改善嗎?會對公司帶來多大影響?」

圍棋上的「脈絡好」,語意「長遠的」「全盤的」「宏觀的」;反之「脈絡差」是指「局部的」「短期/視的」「武斷的」

四、確定論點

最後則是確定論點,請記住目前都還是在解決問題的最上游「確認真正的問題為何」,我們可以透過到實地訪查、摸清委託者的本意、發言動機、意圖、背景,如前述論點會因人而異,這次來確定真正的論點為何吧!

進行探查

與客戶確定論點的三步驟:

  1. 提問,聆聽對方說明
  2. 拋出假設,觀察對方反應
  3. 實地走訪現場

走訪現場的目的是為驗證自己想法的測試,和做為發現的場所、了解不同立場的觀點,而實地訪談的對象有三種:

  1. 分公司、營業所、生產前線:訪談業務或物流的負責人員
  2. 交易對象:其中尤以通路業者最了解不同廠商之間的差異
  3. 顧客:自認無法從顧客的觀點思考時,就去訪談業主的顧客

摸清委託者的本意

進行前述探查時,腦袋需分成以下兩邊:

  1. 思考對方發言的動機、意圖、背景: 書中有個案例令我印象深刻-顧問幫一個老闆做顧問案,經由顧問分析過後,跟 B 公司合併是於現況來說的最佳解,當顧問覺得一切都完美的時候,老闆卻說他不同意,因為他想要的是讓兒子繼承……因此,在一開始,對方發言的動機、意圖都要釐清。
  2. 參照抽屜:這邊所謂的"抽屜",像是我們有時為了說服對方,而想到的自己的經驗、別人的經驗、Golden Sample、業界知名案例等等,將這些抽屜說出給業主,增加自己的說服力,而有幾種方式能活用抽屜-類推、其他公司的案例、顧客角度思考、鳥眼(管理者)/蟲眼(第一線人員)角度思考、借鏡過去經歷。

五、由全貌掌握論點

確定論點之後,管顧還是會利用結構化的方式,找出任何未考慮到且重要的論點。

Question: 那為何不一開始就用結構化的方式來找出論點呢?

Answer: 結構化就像是在假說思考一書中提的窮盡思考,相當耗費時間,而如果最後用結構化的方式找出其他也很重要的論點時,也可以參照前三步驟所收集到的資料去輔佐論點等等,不用像窮盡思考需要每一個論點都思考到,這就是結構化擺在最後的原因。

三種整理論點方式

這部分難用文字解釋,直接上圖!

論點結構化幫助我們看到其他平行、垂直的論點,思考更全面而能更抓住真正的問題,最後通常是從小論點或是中論點著手進行,因大論點的涵蓋範圍過大並無直接的解決方案。

製作蟲蛀樹

在真實世界裡,一開始的結構化不會像前一張圖片一樣如此完整,通常是像「蟲蛀樹」一樣:

小總結一下完整的思考流程: 先從推測「這可能就是問題」開始,其次,再針對此訪談經營者、實地走訪第一線(現場),或與自己過去經驗累積的資料庫(抽屜)相互對照、進行驗證。最後,為求謹慎起見,再從整體全貌確認有無錯誤。

六、提高論點思考能力的方法

以下是平常能夠提高論點思考能力的方法:

  1. 抱著問題意識做事:也就是俗稱的「Critical Thinking」,每次都問自己「這真的是對的問題嗎?」
  2. 改變觀點:當我們在思考一論點時,要習慣以不同角度、觀點去思考,分成三部分,一是視野,也就是把目光轉向平常忽略的地方,二是立足點,是把思考角度提高上兩層職位位階,三是觀點,包括反向思考、最後一名的廠商會怎麼做、用第一線的眼光思考、兩極思考、從長遠的角度思考……
  3. 思考多個論點:平常養成此習慣,思考除了「問題是這個」或「解決方案是這個」以外,至少要在思考另一個其他的問題或答案,也思考上下左右的論點(大/中/小論點)。
  4. 增加抽屜:不蒐集、不整理、不記憶,只要保持著問題意識就好,並多聆聽、思考。
  5. 論點與假說的關係:直接上圖!

提出對於事務的主張時,思索自己是在何種論點結構中,主張甚麼? 並看清楚反對者的論點。

七、總結

論點思考的四個步驟為「篩選可能的論點」>「限縮論點」>「確定論點」>「由全貌掌握論點」。 注意:不一定照順序進行,也可能反覆來回,有意識、無意識。

Question: 資深的管顧會著重在於前兩個步驟,先找出可能的幾個論點,再進行後二步驟;新手的管顧會急著確定論點與將論點結構化,為什麼呢?

Answer: 留給大家思考~

對我來說,這本書有價值的地方,就在於顧問將自己平常解決問題的方法定義下來,並形成一套方法論呈現給讀者,幫助我們在解決問題時,也能夠有一套系統化的方式來執行。

讀完這本書也有 2 個禮拜了,還是一樣,只記得部分片段,也很難在平常能夠整理大家的論點並提出自己的論點、將它結構化,或是有意識到假說的存在,都相當的不簡單。

期許自己有天能透過自身經驗,串聯論點思考的每個步驟,帶自身案例讓大家更能了解清楚!

謝謝閱讀,祝順利與開心~

Self-intro Page: https://www.curator.bio/miketsao

--

--